“如果能買到明天晚上八點的臥鋪,我就去面試”,當接到威高的面試邀請時,剛大學畢業的大慶人國玲玲用比較“任性”的方式做了決定。
一晃13年過去了,國玲玲早已褪去當年的稚嫩,成為威海威高醫院腎內科的副主任,在威海安了家。 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實,患者多樣的病情讓她在不斷地挑戰中成長。未來,國玲玲希望能夠擁有自己的團隊,與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繼續攜手向前。 把女兒送到學校后,冬日清晨7點22分,國玲玲來到威海威高醫院開啟了忙碌的一天。
換好“白大褂”,開始查看病人的診斷記錄、與值夜班的同事交流病人情況。
7點50分,準時召開醫護交班會,了解當天共有多少病號、有無病情特殊的病人,隨后便開始了日復一日地查房工作。
每一個病人都會問候到,每一個病人見了她都很親切。
“我在這邊十來年了,看著她從小姑娘變成小姑娘的媽媽”,威海威高醫院的首批病人李阿姨笑著說。
“國玲玲大夫醫術精湛,對病人熱心腸,每個床位都能問候到。這里的醫生和護士都非常優秀、有耐心,對我們無微不至地關懷”,看到記者在拍攝和采訪,樂觀開朗的腎友董女士主動夸贊起了國玲玲。
“真是太感謝你們了,真是沒想到他能恢復地這么好”,病房內,患者家屬雙手合十,一個勁地感謝國玲玲以及醫院腎內科主任劉清茂,表情中難掩喜悅和激動。
國玲玲介紹,患者王大叔入院時情況比較嚴重,憋氣、嘔吐、咳嗽、無法躺平,而且腎臟積液嚴重,在其他醫院做過穿刺引流后也無濟于事。來到威高后,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,原本的不適都已經消失,可以正常生活。“家屬跟我說,她是抱著老人可能離世的心態來的,沒想到現在這么好,所以她就很開心。”
每次看到患者在她的治療下身體變好、激動萬分的時候,國玲玲就會生出一種自豪感,覺得一切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,很充實。
除了查房和問診,采訪當天,國玲玲還有兩臺手術需要做,一個是造瘺手術,一個是球囊手術。
造瘺對于腎內科來說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手術,幫助透析患者打開透析的通道。而球囊手術則相對復雜一些,患者的血管堵住了,通過手術重新打通。
“這位患者的血管條件比較差,動脈硬化特別嚴重,管腔有不規則的鈣石,術中擴破血管的風險比較大。”一個半小時后,手術順利完成,國玲玲扶著腰走出了手術室,而這也是大部分醫生都會有的職業病——因長期站立、彎腰導致的腰疼,“已經習慣了”,國玲玲笑著說。
回想起2023年,有一段時間手術比較多,國玲玲每天晚上10點甚至11點多才能到家,早上又早早出門了。“我到家的時候女兒已經睡了,出門的時候她還沒醒,她跟我說,‘媽媽我見不著你都快想不起來你這個人了’。”
如今,隨著團隊日益壯大,國玲玲的工作沒有之前那么忙碌,但一整天下來,還是幾乎沒有停歇的時候,“身體會有點乏,但是精神和心理上會有一種充實感。而且我們是一個團隊在‘戰斗’,大家在一起工作很開心。”
手術結束了,但是國玲玲的工作還沒有結束——術后記錄、給患者寫醫囑,下班前再去病房查看患者術后的情況以及再當面囑咐一下。“吃飯了嗎”“晚上可能會疼,不要亂動,堅持一下”,跟病人交代完,國玲玲才放心地下班回家。
談起做這份工作的初心或者使命,國玲玲說,腎內科不同于別的科室,腎病患者每周三次透析,醫患之間往往長年接觸慢慢變得像親人、朋友一般。“能夠通過我的工作,延長他們的壽命、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,是我最大的心愿。”